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,素有"礼仪之邦
"
之称,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
的风貌而著称于世。礼仪
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
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对中国社会
历史发展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,其内容也是非常丰富。礼仪涉及穿着、交往、沟通、情商等内容,是我们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: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,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;从交际的角度来看,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、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;从传播的角度来看,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。
一、常见的生活中的礼仪
1.拜贺庆吊之礼
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人情社会,靠的无非是相互之间的体恤和关怀,用传统的礼仪来诠释就是拜贺庆吊之礼。传统的拜贺庆吊有很多要注意的细节和规矩。在节庆期间,一般是身份低级的人向尊长等行礼庆贺。每逢元旦官员庆贺之际,行拜贺礼之人需要有恭维的态度和提前准备好贺词,进行俯首叩拜,并送上贺礼。而庆吊之礼,一般是指婚假、寿庆、逝世的家庭,一般都要进行上门进行庆吊,在传承中也逐渐形成了生活中必须要有的一些礼仪细节,如子孙繁衍等都是喜事,街坊邻居们都会上门庆贺道喜,这就是简简单单的一种礼仪和风俗。婴儿满月的时候,邻居亲戚都会上门恭贺,这种礼仪在现代社会中也是司空见惯的,并且还会馈赠一些衣服、鞋帽等。当今社会的人虽然这么做,但懂得其内涵的人应该不多,古代馈赠衣物、鞋帽表示让出月的婴儿长大成人时,也要懂得性成年礼,这是一种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冠笄之礼。古代男子在20岁时就要行加冠礼,并重新取名,代表着男子从此有了结婚、承担家庭事务的资格。女子在15岁时就要行绾发加笄礼,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。也类似于现代社会18岁成年之说
2.饮食之礼
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,在先秦,人们 “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””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。
迎宾的宴饮称为“接风洗尘”,送客的宴席称为“践行”。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,“无酒不成礼仪”,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,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,方可饮用。所谓“与人同饮,莫先起觞”。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意,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。在进食过程中,同样先有主人执劝食,客人方可动筷。所谓“与人共食,慎莫先尝”。古代还有一系列进食规则,如“当食不叹”“共食不饱”“共饭不泽手”,毋“投骨于狗”等,主客相互敬重,营造和谐进食、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。
3.入坐之礼
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,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,尊者上坐,卑者末坐。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,即贵客坐西席上,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。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,即北席。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,即南席。入坐的规矩是,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;非饮食时,身体尽量靠后,所谓“虚坐尽后”。有贵客光临,应该立刻起身致意。
4.见面之礼
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,也要彬彬有礼。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,都有一定的规矩。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,在传统上行拱手礼。拱手礼的正确做法是,行礼时,双腿站直,上身直立或微俯,左手在前右手握拳在后,两手合抱于胸前,有节奏地晃动两三下,并微笑着说出您的问候,因为古人认为杀人时拿刀都是用右手,右手在前杀气太重,所以右手握拳,代表友好的左手在外,把右手包住。
5.行走之礼
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,因此有行走的礼节。古代常行“趋礼”,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,一定要低头弯腰,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,这就是“趋礼”。传统行走礼仪中,还有“行不中道,立不中门”的原则,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,应该靠边行走;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。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,又可避让行人。
6.拱手礼
拱手礼,又称作揖,是古时汉民族的相见礼。行礼时,双手互握合于胸前。当代一般右手握拳在内,左手在外;若为丧事行拱手礼,则正好相反。一说古人以左为敬,又有人在攻击别人时,通常用右手,所以拱手时,左手在外,以左示人,表示真诚与尊敬。
7.作揖礼
汉民族的见面礼的一种。行礼时,双手合于胸前,左手在外,右手在内。揖礼时,身体襟立,平肩正背。男士双脚自然分开,约一拳距离,不过肩宽。女士并腿为宜,夹臀收腹,眼神自然,略带微笑。双手五指并拢,平掌相叠,所有手指不能翘起。男左手覆右手,女右手覆左手,大拇指相对。肘部微屈,两个手臂犹如抱鼓。行礼时,身倾不僵,体不摇肘。起身时,眼神自然地注视着对方。
8.跪拜礼
跪拜礼是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。旧时使用年代最长、最频繁的一种礼节。拜,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。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,当时对的跪拜动作和对象,作了严格的规范。
跪拜礼分稽首、顿首、空首,称为"正拜"。行稽首礼时,拜者必须屈膝跪地,左手按右手,支撑在地上,然后,缓缓叩首到地,稽留多时,手在膝前,头在手后,这是"九拜"中最重的礼节。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。(后来,用于僧人举一手向人们行礼,也称"稽首"。)
二.每个人成长阶段的礼仪
1.诞生礼
诞生礼是中国传统的诞生礼俗之一,多在小孩出生三天后举行,不同地区、民族形式多有不同,从刚出生洗礼开始到宝宝周岁抓周,一般有祝福、保健、占卜等几层含义。狭义的诞生礼指庆祝诞生使用的礼品,一般是新生儿家人摆酒宴准备分发给亲朋好友的礼盒,每个礼盒包含有喜蛋、喜饼、喜糖等,应邀的亲朋好友视具体情况也会送轻重不同的礼物,礼物大多是小儿用品和产妇营养品。
2.满月礼
满月礼又叫弥月礼,小孩出生满一月举行,届时摆酒席宴请亲朋好友来喝满月酒,并分发礼盒。各个地区和民族,在时间和形式上各有不同。古人说:"名以正体",名是用来作标志、正名份的。传统的命名礼庄重、严肃,以此使新生儿得到家庭、邻里、社会的承认,同时也充分蕴含着人们对新生命的美好祝愿,体现了家庭、家族、亲族乃至社会对新生命的关怀和重视。
主要风俗有:
①满月酒。民间普遍流行的满月礼风俗。此日,亲朋好友带礼物来道贺,主人设丰盛宴席款待,称为满月酒。
②剃胎发。满月时,为小孩第一次剪理头发,称为剃胎发。一般是请理发匠上门,理完后给赏钱。小孩则着新衣。
③移窠。又叫出窝、满月游走等。民间风俗,婴儿初生是不能随便走动的,到了满月时就可以了。此时,母亲抱着婴儿到别人房间中去,四处游走,称为移窠。又有的地方,到了小孩做了满月后,女儿要抱着孩子到娘家过门,外孙出生后第一次随母亲到外婆家过门俗语叫“出窝”。孩子回家时,外婆还要给外孙肩上搭花线,颈上挂银坠,以示祝愿外孙长命富贵。
④小孩满一个月,家里人要忙着为孩子做满月,以示庆贺。娘家要给外孙买新衣、鞋帽、座椅、推车、摇篮等小儿用品,在小孩满月的那天送去,通常叫送祝米。
⑤吃红蛋。小孩满月请酒,也叫吃满月蛋,属民间喜庆宴席之一,家里要接客,亲戚需赶情。这种喜酒与其它宴席不同的是,凡坐席吃酒的宾客东家都发四个煮熟染色的红鸡蛋,人们带回去做礼品。
3.百岁礼
所谓百岁礼即“百日礼”。明代沈榜的《宛署杂记》说:“一百日,曰婴儿百岁。”民俗叫“过百天”,亲友再次聚集。这一天小孩子要穿“百家衣”、“戴百岁锁”(即“长命锁”)。百家衣由五颜六色的各种小布块缀成,状如僧衲。各种布条、布块是由亲朋邻居各家凑成。在许多颜色中以紫色布条最贵重,也最难寻,因为“紫”与“子”同音。一般不愿把“子”送给别家。小孩子穿百家衣一是象征百岁长寿,一是象征先苦后甜。
百天时戴长命锁也有许多讲究,锁由银子制成,两面分别铸上“长命百岁”、“富贵平安”等吉祥语。百岁锁又叫百岁链,意思是把小生命“锁”住了,任何妖魔也抢不走。百岁锁有姥娘、舅家送的或父母购置的,豪门大户百岁锁则更为讲究,有镶金的,有银质镀金的,甚至纯金的。
4.抓周礼
抓周,又称拭儿、试晬、拈周、试周,英文为Draw lots。这种习俗,在民间流传已久,它是小孩周岁时举行的一种预测前途和性情的仪式,是第一个生日纪念日的庆祝方式。它与产儿报喜、三朝洗儿、满月礼、百日礼等一样,同属于传统的诞生礼仪,其核心是对生命延续、顺利和兴旺的祝愿,反映了父母对子女的舐犊情深,具有家庭游戏性质,是一种具有人伦味、以育儿为追求的信仰风俗,也在客观上检验了母亲是如何带领的,如何进行启蒙教育的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抓周这种习俗,越来越多的被许多家庭所重视,许多地方也在有组织地集体举行抓周活动,以此来庆祝宝宝的生日。
“抓周儿”的仪式一般都在吃中午那顿“长寿面”之前进行。讲究一些的富户都要在床(炕)前陈设大案,上摆印章、儒释道三教的经书、笔、墨、纸、砚、算盘、钱币、帐册、首饰、花朵、胭脂、吃食、玩具,如是女孩“抓周儿”还要加摆铲子、勺子(炊具)、剪子、尺子(缝纫用具)、绣线、花样子(刺绣用具)等等。一般人家,限于经济条件,多予简化,仅用一铜茶盘,内放私塾启蒙课本《三字经》或《千字文》一本,毛笔一枝、算盘一个、烧饼油果一套,女孩加摆铲子、剪子、尺子各一把。由大人将小孩抱来,令其端坐,不予任何诱导,任其挑选,视其先抓何物,后抓何物。以此来测卜其志趣、前途和将要从事的职业。例如,书:会读书,适合做学者、专家;笔墨:会成为作家、画家;印章:有权势,会做大官;算盘/计算器:会当商人、会计师,适合从商;钱币:将来会很富有;鸡腿:有福气,表示一生将不愁吃穿;尺:将来可成为设计师、建筑师;葱:代表聪明;蒜:代表善于计算;芹菜:代表勤劳;稻草:适合农事工作;刀剑:能当军官、警察;听筒:适合医护工作等等。
5.冠笄礼
冠笄指古代的成年礼,冠是男子成年礼,笄是女子成年礼。冠指冠礼,亦称结发,加冠,是男子达20岁时举行的成年礼。行此礼后,表示男子已经成人,可以结婚成家了。笄指笄礼,又称结发、加笄,是女子达15岁时举行的成年礼,行此礼后,表示女子已届婚龄。冠礼起源于原始社会,已有几千年的历史,汉族的冠礼具体浓郁的中国味,在汉字文化圈中最具有代表性。冠礼表示男青年至一定年龄,性成熟,可以婚,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,参加各项活动。成年礼(也称成丁礼)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,才能获得承认。自周代起,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(许嫁)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。一般在十五岁举行,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,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。
6..加冠礼
古代汉族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,表示成年。 汉刘向《说苑·修文》:"冠者,所以别成人也……君子始冠,必祝成礼,加冠以厉其心。"后因以"加冠"指满二十岁。 古代男子成年时(二十岁)加冠的礼节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,由父亲主持,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。
7.婚嫁礼
三书六礼是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,包括了从谈婚、订婚到结婚等过程的文书和礼仪,历史悠久,可以追溯到西周。“三书”指在“六礼”过程中所用的文书,包括聘书、礼书和迎书。“六礼”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。“六礼”即六个礼法,指纳采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征、请期和亲迎。
文书
木制尊雁
刺绣蜡烛
六证
8.寿诞礼
做寿主要有“做虚(岁)不做实(岁)”、“男过虚女过实”的习俗。以馈赠物祝福老人长寿。旧时,通常从40岁开始行做寿礼。一般在六十、七十、八十等逢十年举行,也有少数人在五十就举行的。有的地方在逢九之年行祝寿礼,有的地方则在逢一之年举行,如六十一、七十一等。七十七岁为喜寿,八十八岁为米寿,是比较重要的两次寿礼。关于具体的日期,或是在生日进行,或是在正月初刚满这一年岁知举行。
礼仪是与人交往时拉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有力武器,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社会都是一样的道理,只有尊重他人,才能受到他人对你的尊重。当然,对于传统礼仪的继承,我们可以择其善者,毕竟随着社会的发展,人们的思想也随之发生着变化,传统礼仪的继承也是比较复杂的问题,需要认真辨析,择善从之。
文案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整理人:郑爱菊
2022.01.22